首页 > 时政 > 图片头条 正文

用沙:吹尽狂沙始见金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22期 作者:本刊记者 赵志强 吴 鹏 发布时间: 2023-12-12 | 打印 | 字号:TT

QQ截图20231207075728.png

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   闫院平/摄

  茫茫沙地上,沙漠菜园、经果林展现蓬勃生机;光伏板绿色发电,“绿能”点亮沙海,算力中心联接世界;沙漠特色旅游演绎沙漠“协奏曲”……

  近年来,宁夏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的同时,着力在保护好生态的基础上“用沙玩沙”,科学发展沙产业。如今,宁夏正通过生态修复、拓展一二三产业链等途径,不断推动防沙治沙工作高质量发展,探索出防沙之害、用沙之利的新前景,“人沙和谐、沙为人用”的良好局面就此形成,沙漠治理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正在宁夏大地释放出生机活力。

  依沙“吃沙”蹚出致富路

  观念一变天地宽。伴随着人们对沙漠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化,通过采用先进的生态循环模式,一些沙漠边缘地区拥有了像草原一样良好的养殖环境,变“沙害”为“沙利”成为现实。

  在石嘴山市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一座座现代化温棚在毛乌素沙地边缘拔地而起。村党总支书记丁成伟自豪地介绍:“沙地种植出来的果蔬糖分高、口感好。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2900元增长到了2022年的15600元。”

  “我从合作社租了1个棚,主要种植些高品质西瓜、供港蔬菜,每年能收入8万元左右”。村民白彦明高兴地说。近年来,庙庙湖村牢固树立“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的发展思路,先后引进多家农业龙头企业,聚力打造万亩沙漠瓜菜特色品牌农业园区,培育了特色沙漠瓜菜品牌,年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每年带动群众就业1000余人,年人均增收3万元。

  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的宁夏香岩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沙漠牧场,1.5万多头奶牛成群躺在沙子上,舒适地沐浴着冬日温暖的阳光。

  “沙漠干燥、通风好、可以有效降低奶牛常见病的发病率。公司通过种养一体化融合发展,生产的生鲜乳品质好,日产200吨鲜奶。”宁夏香岩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行政部副总经理刘晶晶说。牧场长期为国内知名乳企提供原料,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中卫市2个县区6个乡镇45个行政村近2万农户增收致富。

  位于沙坡头区永康镇南山台子扬黄灌区西北边陲的永乐村,坐落在一片郁郁葱葱的苹果园中。很难想象,十几年前这里的流动沙丘还有二三十米高,风沙不仅阻挡了当地群众的门窗,也阻碍了他们的致富之路。“2008年刚来这里时,我穿着防晒服,沙子就顺着衣服唰唰地滑落下来。”永乐村党支部书记韦兴财回忆道,“刚开始挖渠,头一天挖了1米,过了一夜就能被风沙填满,幸运的话还剩一半。”永乐村乘着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依托本地适合种植含糖量高、耐储藏、品质佳的“沙坡头苹果”,蹚出了一条发展苹果园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振兴路。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13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7万元,是2014年的6倍多,永乐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经济强村。

  “以前就想着怎么让在沙漠里种下的树能活下来,哪里想过能靠沙漠富起来,现在我除了管护防护林,还承包了2个大棚,种沙地韭菜,我们的菜口感好、耐存储,不愁销路,一个大棚收入就超过10万元。”在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的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泉管理站里,职工马金礼向记者讲述致富的故事。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发展多种经营模式,积极发展果树、育苗、温棚等产业,带动沙区职工增收,并反哺治沙。2022年,全局人均收入突破10万元,实现了沙漠绿、职工富、场子活的目标。

  依沙“用沙”跑出加速度

  腾格里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宁夏境内沙漠光伏资源主要分布在腾格里沙漠地区。在腾格里沙漠南缘6万亩的沙海上方,鱼鳞片式的光伏板沐浴在阳光下,汇成一片“蓝色海洋”。

  沙漠深处产绿电,为沙漠生态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光伏治沙。在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光伏板下草方格纵横交错,已有绿草冒出。中卫市西郊林场场长唐希明介绍,“光伏板能减少太阳对地表的直射,可有效降低地面温度、降低局地风速、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地面土壤蓄水,今后,光伏板下可以搞种植养殖,种沙葱类的经济作物,还可以养鸡养羊,通过‘草光互补’放大防沙固沙、植被恢复等生态效益和环境价值。”

  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是国家千万千瓦级“沙戈荒”新能源基地中首批首个备案、开工、投产的基地项目,也是国家第一条以开发沙漠光伏大基地、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通道——“宁电入湘”工程的重点配套项目。

  “依托黄河‘几字弯’清洁能源基地,中卫市大力发展沙漠光伏产业,突出沙漠生态治理示范性,实现光伏发电与生态修复协同均衡发展,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卫市委宣传部新闻外宣和传媒影视管理科科长牛平介绍。

  中卫市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充足的风光绿能,催生了另一大产业——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位于我国陆地几何中心,距离国内各大城市均在2000公里以内,是光纤网络最佳选择距离;常年气候干燥,平均气温8.8摄氏度,适宜发展全自然风冷的数据中心;提高绿电使用,到户电价不高于0.36元/千瓦时……诸多优势让中卫成为优选之地。

  中国联通宁夏分公司推出“5G车辆远程驾驶控制”的解决方案,被“成长”于海边的福建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第一个采用。“在厦门大街小巷,500辆智能网联客车,正在进行城市交通、驾驶信息等数据的采集。这些数据,正以每秒100G的速率传输到2000多公里外的中国联通中卫云数据中心。”中国联通中卫云数据中心支撑运营部经理王家瑛向记者介绍。该中心作为宁夏区域内唯一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A+级认证的数据中心,致力于打造绿色、安全、智慧、生态、云网一体的新型数据中心。近年来,中国联通宁夏分公司充分发挥“国家队”“主力军”“排头兵”的央企责任担当,努力打造“联接+感知+计算+智能”的新型数字信息基础设施。

  中卫市相继获批“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成为全国首个“双节点”城市。从“东数西储”到“东数西算”,中卫市不断谋求数字场景、数字应用和数字交易的突破。“截至目前,中卫市已建成亚马逊、美利云等14个大型数据中心,引入220家云计算及配套企业,机柜规模5.7万架,为400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中卫市发改委副主任徐志鹏说。

QQ截图20231207075744.png

夜晚繁星下的星星酒店。   图片由中卫市委宣传部提供

  依沙“玩沙”绘就新画卷

  黄河奔腾一路蜿蜒向东,冲出黑山峡谷后,进入宁夏的第一站,便是中卫,腾格里沙漠和黄河在此邂逅,形成了“沙河共色”的雄浑景观。怒吼的黄河在这里温柔地守望,拥抱着大漠、亲吻着蓝天,受黄河母亲的润泽和苍茫大漠的眷顾,雄浑厚重的黄河文化、传统古朴的农耕文化、意境悠远的丝路文化在此交融,使得中卫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独特,享有“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中国沙漠之都”美誉的沙坡头景区就在这里。

  “目前中卫的沙漠已基本得到治理,还能看到不多的沙漠主要用于生态旅游产业。”牛平介绍。走进腾格里沙漠深处,连绵起伏的沙丘一望无际,一幢幢超现代风格的酒店分布在沙海中,蔚为壮观。这里是国内最佳观星地之一,被誉为“星星的故乡”。

  “人沙和谐、沙为人用”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前没来过沙漠,想象中的沙漠是荒凉孤寂的。来到这里完全颠覆了我的想法。”王女士一家来自杭州,她告诉记者,他们一家四口从网上看到了星星酒店的游记,原来沙漠里竟有这么好的酒店,带着孩子来这里住,体验感简直太棒了,玩的项目也非常好。

  星星酒店是中卫市顺应生态环境治理要求、加快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和沙坡头景区转型升级、夯实宁夏“星星的故乡”旅游载体规划建设的复合型休闲度假项目,将黄河文化、治沙精神、大漠文化、星空文化融于一体,为游客打造“躺在床上数星星”的全新旅行生活方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我们依托沙漠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发掘‘用沙玩沙’的产业价值,让现有的环境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沙坡头景区星星酒店二期钻石酒店项目正在抓紧施工建设。”中旅(宁夏)沙坡头旅游景区有限公司星星酒店预订部副经理周荃说。数据显示,2023年1—10月,中卫市游客接待量达到1340.9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3.91亿元,同比增长51.41%和59.83%,旅游市场已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周荃介绍,在沙漠中开发旅游业,酒店的建造和用水要特别注重环境保护,不能给沙漠带来污染。“今后,我们将鼓励游客带走我们提供的住宿用品,并探索将酒店的减排情况和网络支付优惠挂钩,保护好这张‘沙漠名片’。”

  大漠星移,风光无限。“沙漠水城”中卫市紧紧围绕宁夏“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市”“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创建目标,从昔日的“黄沙刮到饭碗里”到今日的“中卫归来不看沙”,从防沙治沙到沙漠旅游,“黄沙戈壁”如今已成为“黄金绿洲”,筑起了一道守护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屏障,生态文明和文旅产业的互促互补,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良好发展态势。

  责任编辑:闫院平


>>><<<
【作者】:本刊记者 赵志强 吴 鹏
【来源】:《共产党人》第22期